渝中区委书记黄茂军接受新华网专访
登上云端平台,山城8D魔幻景观扑面而来,走进博物馆,巴渝历史遗珍接续入眼;徜徉于街头巷尾,传统与现代交融随处可感……行走在重庆母城、美丽渝中,山城景、魔幻风、朋克劲、麻辣味、老城韵、时尚派……任何一种元素都足以让游客流连忘返。
11月14日,渝中区委书记黄茂军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,向海内外游客热情推介渝中的“诗与远方”。
文旅消费场景特色多元 总有一款适合“你”
作为全市山水游、都市游、文化游的集中展示地,渝中社零总额居全市第一,游客人数、人均消费始终保持全市前列。黄茂军表示,“秘诀”就在于,近年来,渝中立足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,把文旅消费作为重要支撑,推动文商旅体城融合发展,着力打造重庆都市旅游“首选地”、巴蜀文化旅游“核心地”、中国山水都市旅游“必游地”、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。
具体而言,先后修订完善《渝中区促进文化体育旅游产业发展若干措施(试行)》,编制《渝中区文旅文创业三年行动计划》,引导文旅企业以市场化、国际化、数字化、特色化、品质化为导向,在消费新场景上坚持创新,在消费新供给上不断提质,在消费新体验上持续丰富。山城、江城、不夜城“金字招牌”越擦越亮,“重庆的世界窗口、世界的重庆客厅”魅力充分展现,“魔幻山城、未来都市”的城市标签深入人心。
“下一步,渝中区将健全‘吃住行游购娱,商养学闲情奇’全业态,全域发展‘商圈经济’、聚焦发展‘四首经济’、繁荣发展夜间经济,高质量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、世界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。”黄茂军表示。
讲好母城故事 让“中式浪漫”持续闪耀
一座建筑承载了一段城市记忆,一处遗址代表了一个时代烙印,一个地名体现了一种文化底蕴,一条道路见证了一段历史风云……在渝中半岛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聚集了147处不可移动文物、49处历史建筑,处处有故事、处处见历史、处处是文化。
如何让母城文化更好实现具象化表达?黄茂军介绍,渝中的做法是,着力推动历史文化融入产业发展、城市气质、街巷肌理、百姓生活。
一方面,注重传承历史文脉,深挖巴渝文化、革命文化、统战文化、红岩精神等人文价值,实施“红色三岩”等一批文保重点项目,推出红色游、研学游等一批精品旅游路线,组织创作《城门几丈高》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,展现“老重庆”的巴渝韵。
一方面,注重还原特色风貌,建设十八梯、山城巷、白象街等传统风貌区,戴家巷、鲁祖庙、三层马路等山城老街区,国际村、嘉西村、领事巷等特色老社区,展现“最重庆”的山城味。
与此同时,注重凸显人文气质,引育规上文旅企业438家,集聚曲艺团、话剧院等8家市级院团,吸引开心麻花、扯馆儿等16个品牌剧场落户,打造“10分钟高品质文化生活圈”,展现“新重庆”的文化范。
优化城市服务 让渝中成为“别人家的景区”
今年1—10月,渝中全域共接待游客8272万人次、增长8.7%,过夜游客916万人次、增长16.7%。
这一亮眼成绩的取得,除了愈发丰富的文旅场景、愈加深厚的文化底蕴,还因为渝中拿出了“宠游客”这一大招,成为了众多游客眼中“别人家的景区”。
从李子坝“搭台”观景到洪崖洞“小红伞”上新,从千厮门“封桥”迎客到白象居“主客共享”,近年来,渝中的“宠粉”服务聚焦全面提升便捷性、舒适性、安全性,一直在升级。
“渝中区始终把游客放在‘C位’。”就像黄茂军在专访中说的那样,近年来,渝中坚持在有限空间发展“大旅游”,将全域作为一个大景区精耕深耕,用真心“宠客”、用诚意“待客”、用实力“留客”,真正让“流量”变成了“留量”。
他表示,下一步,渝中区将围绕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现代化治理,加快构建“全心诚意”文旅服务品牌,努力提供全景的丰富体验、全程的优质服务、全面的完善配套、全时的便捷咨询、全业的信用环境、全域的安全有序,让游客称心如意、舒心惬意、暖心满意、安心合意。